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

「蒙娜麗莎會說話」世界經典藝術魔幻展

世界經典藝術魔幻展-展期只到4/17要看要快!

上週末利用時間去看了這個「蒙娜麗莎會說話」世界經典藝術魔幻展,地點是在我很不熟的「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」。本以為是個未曾去過的地方,車子開到了士林的士商路後才發現,這裡我好像小時候有來過耶!(後來回想起來應該是和高中同學來看 「人體奧妙展(Bodyworlds)」的...)

《阿尼的紙草》互動壁畫-以動畫方式講述阿尼(不是南方四賤客那位)死後遭到的審判

這個所謂的世界經典藝術魔幻展,展覽沒有主題,竟然是採「大雜燴+一鍋炒」的方式,什麼年代、作者、畫風學派通通都不管,只要是經典名畫的各家代表作都有出席(當然都是複製品,如果都是真品的話這門票可能要上萬了XD),一進來從上古時代的埃及《阿尼的紙草》壁畫、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畫(文藝復興三傑著墨最多)、到巴比松畫派(米勒)、印象派(馬內、莫內)、後印象派(高更、梵谷、秀拉)、野獸派(馬諦斯)、抽象畫派(康丁斯基)都有,到最後走出展區前甚至還來一幅現代普普大師安迪沃荷的《瑪麗蓮夢露》!

我想這展覽最大的賣點還是在於強調「互動」,將名畫利用電腦變成元件可以動來動去的效果,由「畫中的人物」來告訴你這幅畫的故事和意義,例如。本來以為是有多麼的互動有趣,但是到了現場才發現,都是一些預錄好的影片,不斷的重複播放而已。有的影片聲音太小不夠清楚,站的太遠的人就會聽不見,只看到螢幕裡的「畫中人物」在那邊動來動去而已......

《神的對話》-阿波羅、勝利女神、維納斯、漢彌士在討論誰的身材比例最好


傳統畫展只是站個欣賞冷冰冰的一幅幅掛在牆上的畫(通常名貴的畫還會拉起封鎖線不讓你靠太近),這個展覽讓畫作自己動起來說故事,這發想還蠻有創意的。但老實說,絕大部分都是預錄影片,唯一一個有「互動」到的就是「蒙娜麗莎的微笑聊天室」,在這幅蒙娜麗莎底下還真的放了一個麥克風,有個解說員引導著讓觀眾自己向蒙娜麗莎問問題對話,例如問住在哪?年齡、星座?為什麼要微笑?為什麼沒有眉毛?...等等,影片上的蒙娜麗莎聽到問題的關鍵字,便會做出對應的回答,最後向他說再見時,蒙娜麗莎還會跟妳揮手說再見。我看見不少小朋友玩的蠻熱衷的。

蒙娜麗莎的微笑聊天室-這個迷死好幾世紀的人的微笑


值得一提的是這幅揚.凡艾克的《阿諾費尼夫婦的肖像》,這畫家和畫作是我之前從未看過的,所以感覺特別驚喜,也是我在這次展覽中最喜愛的一幅畫!畫中的阿諾費尼和他老婆有著精采的對話,搭配著悠揚動人的音樂,我真的感覺幸福洋溢、「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愛」了呢!這段影片作的很用心,介紹了整幅畫的來龍去脈和欣賞重點,原來這幅畫是作者送給好友阿諾費尼的新婚禮物(才新婚就把老婆肚子搞這麼大),這幅畫營造的空間感十分立體,也是採用「一點透視」的科學方式構圖的(消失點就在中間遠處牆上的鏡子附近),鏡中不僅反射出阿諾費尼夫婦的背影,畫家也巧妙的把自己安排至鏡子中了!上頭的吊燈、桌上的橘子、腳邊的狗都顯示著這對夫婦過著極其優渥的生活,而畫中的牆上還有畫家古典的簽名嵌入在牆上,融為一體而毫不突兀,這這幅作品真的是非常的有趣生動,這幅畫還有很多有趣的小秘密就不多說了,請自己來會場,讓阿諾費尼夫婦自己來告訴你吧!

《阿諾費尼夫婦的肖像》-室內用iPhone拍照真的很難不手震...



最後走展區出口後,迎面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周邊商品販賣區,近年來的展覽一定少不了這味,我對於這類商業手法不予置評,不覺得好也不覺得不好,雖然不是用印了梵谷星夜的馬克杯喝咖啡就會特別好喝,但是能讓生活中增添一點藝術氣息,無論如何,總不是件壞事。再走出去一點,還真的有賣咖啡的攤位哩!周邊牆壁還特別漆成《星空下的咖啡館》,置身其中喝一杯彷彿就正身處於梵谷的畫當中,只能說商人腦筋動的超快的!再走出去,還有一攤是幫人合照留念的,據說是可以幫你合成背景再名畫上(照片應該要額外收費)。再往外走,有一面大牆可以讓你恣意留言作畫,還有一區放了兩排電腦和觸控螢幕,讓你可以在螢幕上面直接點選作畫。(我怎有一種外面的活動比裡頭的展覽還熱鬧豐富的感覺?!)

我是大畫家-友人畫的蒙娜麗莎,我畫的則是孟克的《吶喊》(沒拍到)


總結而論,他的「互動」就我看來沒有「互」只有「動」,我甚至聽到旁邊民眾的抱怨「這跟在家看影片有啥兩樣?」的確,有些人覺得有些失望,但是我也發現一些爸媽帶著小孩子,搶在最前面的位置席地而坐,我發現小孩子臉上的神色專注,正聚精會神的聽著「畫作」(其實是投影布幕)自己訴說的故事,小孩嘛~總是愛聽故事的!原本進來後我也是感到有些失望,但是轉念想想,這裡不是美術館是「科學教育館」,而是結合藝術與科學的「魔幻展」,本來就不能抱著來看「畫展」的心態,是適合全家大小一起來這同樂的!看完還可以在梵谷的畫作中喝咖啡,憑票根還有免費的拍照留念,還可以在牆上塗鴉,還可以自己動手畫名畫,主辦單位還是設計蠻多不錯的小活動的。況且,藉由生動的影片和眾多互動讓小朋友們從小對美術產生興趣,我想才是辦這個展覽最大的宗旨吧!







延伸閱讀:蒙娜麗莎會說話」世界經典藝術魔幻展官方部落格

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

我眼中的《黑天鵝》

溫馨提示:點擊看大圖可能會被紅眼睛給嚇到!

上週末我去看了《黑天鵝》這部片,看電影前沒做任何功課,只知道《黑天鵝》講的是要表演芭蕾舞劇《天鵝湖》的故事(話說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芭蕾舞劇天鵝湖、睡美人、胡桃鉗中,我最不喜歡的就是天鵝湖了),我還以為是部歌舞片來著,秉著上個月看《舞孃俱樂部》的心情,興高采烈的走進戲院,片頭一下才發現,全然不是我想像的模樣......。


開宗明義先說結論,《黑天鵝》這部片,雖然是娜塔莉·波曼的封后代表作,在全球拿了大大小小的獎項,但在我的眼中,它並不算經典


很大的一個原因是:「晃!」背後近距離偷拍式的運鏡,一開始前半小時使我看的很不舒服。很多驚悚片都有類似的問題,許多場景故意做出無關劇情的鏡頭晃動,令我不禁懷疑手持攝影的必要性,左右搖晃的鏡頭是否是刻意增加戲劇張力、黔驢技窮的手法,還是只是想單純的催吐觀眾?同樣的手法,在《在黑暗中漫舞》中呈現,我會說這是一部佳作,但用在《厄夜叢林》,我則會說他是一部大爛片。看出其中的問題了嗎?笨蛋,問題不在晃動,是在是否有深度的劇情做強而有力的支撐!而《黑天鵝》有強力的劇情深度做支撐嗎?


除了上述的晃動之外,導演總愛用一些特寫鏡頭去捕捉女主角的表情,雖然娜塔莉飾演的Nina每個表情都真的非常精準到位,但是我可以合理的懷疑和假設,這是用演技來掩飾舞技的不足。黑天鵝的魅惑人心的神態是用舞蹈動作展現神韻的,不是光靠表情揣摩的。芭蕾舞劇看臺下的觀眾離表演台這麼遠,看的是舞台整體,看的是黑天鵝的32揮鞭轉舞姿,誰看的清楚妳濃黑眼妝下的豐富表情?(況且讓觀眾感受白天鵝、黑天鵝的區別竟然不是在於舞蹈,而是靠服裝和眼妝?)


再來說說「精神分裂」好了,堆砌一些看似不合邏輯的片段,最終才發現主角是罹患精神分裂症,再將這些不合理的現象通通歸咎於幻覺,這也是百用不膩的題材。題材雖好,要拍的好卻不容易。拍的好會讓人起初霧裡看花、抽絲剝繭、最終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;拍不好就會毫無邏輯、雜亂無章、最後讓觀眾有種被戲耍玩弄的感覺。拍的好的代表作莫過於經典的《鬥陣俱樂部》(Fight Club)(註),用類似手法談後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無奈。再來就是《美麗境界》(A Beautiful Mind)也不錯,講的是發明「賽局理論納許均衡」的諾貝爾獎得主Nash的故事,雖然劇情設定上有Bug,但瑕不掩瑜。去年李奧納多的那部《隔離島》(Shutter Island)或許大家還印象深刻,但就我看來也只是普片一部。我接著想到,鬼片也很常運用這題材,我看過的譬如《捉迷藏》(Hide and Seek)、《鬼肢解》(Body#19)等等。再來我想到,精神分裂竟然還有拍成喜劇的,譬如金凱瑞的《一個頭兩個大》,也算是部經典之作。

那麼,《黑天鵝》呢?講的是一個具有白天鵝純潔氣質的Nina,追求她所缺乏的(精確的說是隱性的、沒有表現於外的)黑天鵝特質。以我看過尼采的論述來說,白天鵝代表的是「阿波羅精神」(或稱日神精神),秩序的、形式的、高尚且純潔;而黑天鵝代表的正是「酒神精神」,狂熱的、脫序的、野性且渾沌,這和黑天鵝所需要的的媚惑和瘋狂不謀而合。慾望的壓抑(來自神經質母親的高壓管教與溺愛)和權力的誘惑(渴望取得天鵝皇后的地位)讓她心緒失衡、自我錯亂。於是,她偷了前任天鵝皇后Beth的口紅,抹在嘴上去見舞團總監Thomas,被強吻又反咬一口,這看似瘋狂的舉動卻反而讓她因此獲得角色。可憐的Nina,與其說她是迎合母親的期待,不如說她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慾望。


看到中途便可以預知結局的劇情,我們稱之為「俗套」。很明顯,這部片還是落了俗套,不論是劇本(分不清現實與妄想的主角最後自我毀滅)還是畫面(剝指甲皮、自虐的傷痕、母親會動的畫作、鏡中人像動作、電車和路上的幻影、自我假想的角色和劇情...皆是用來象徵精神分裂的症狀)都是非常的傳統保守的拍攝手法,就像我片頭一看到主角背後的抓痕,就會猜想最後是不是要從那邊長出黑色天鵝翅膀一樣(果不其然)。


我覺得導演有點故意循著傳統,卻努力想要跳出巢窠的意味,一如片中的舞團總監向舞者解釋著為什麼要一再演出《天鵝湖》所說的那段話:「天鵝湖雖然是已經被演繹過無數次的經典作品,我們要拂去它的表面,呈現出它最真實的內在本質。」這或許也是導演的心聲吧!以影評評價、獲獎數等等結果論,導演似乎成功了,但是就我的觀點而言,似乎有那種感覺,卻又不夠強烈,總覺得哪裡還可以更好一點,離經典之作就差那麼一點點,就像隔靴搔癢,搔不到癢處那樣的難耐。(當然我知道這是過分的苛求,我們總不能期盼每部片子都拍成《刺激1995》)


國中國文老師有說過,寫文章講究首尾呼應,扣其主旨,連貫一氣才是好文章。故請循其本,回到我一開始所詰問的,《黑天鵝》的劇情深度才是最大的問題。看完電影後,除了豎起大拇指驚呼納塔莉波曼演得淋漓盡致之外(簡直就像為她量身打造的劇本、好比克里夫蘭騎士隊之於詹姆士大帝般的存在),走出戲院後有什麼值得討論和深究的地方嗎?有沒有久久不能自己的餘韻反芻?就我的感受,答案都是否定的。所以,就算《黑天鵝》它擁有好腳本,好導演,好演員,好演技,是一部拍了就註定要拿獎的難得佳作,但在我的眼中,它並不算經典。


如同我在《榮格心理學書籍之閱後心得》說的,每個人都有「自我」與「本我」,不一定要殺死白天鵝(自我)才能逼出潛藏的黑天鵝(本我),只消拔掉自己背上黑色的刺,或許你我也能破繭重生。


對了,我是鄉民,不是影評。你眼裡有棋盤,他眼中是稿紙,我有我的綠豆榚。我說不好看你覺得好看,也請不要戰我,畢竟標題都說了是「我眼中」的《黑天鵝》了。 :-)


註:其實,要說經典,我認為希區考克的那部《驚魂記》才論的上精神分裂片的經典,不但是經典,根本就是這類片的開山祖師爺。連片名都直接取名叫Psycho(精神病患者)了,主角眼中看到那些乖誕的幻覺也就不足為奇了。這部片我有幸在阿姨買的希區考克全集DVD中看了兩遍,很有意思,有興趣者可以去挖來看,當然,他是部黑白電影。

最後分享一張我六年前拍的黑天鵝好了 XD
拍攝時間:2005年6月27日
拍攝地點:宜蘭羅東運動公園
(生平第一次去,超懷念的...)

寫在參加309反核遊行之前

圖片出自:日本藝術家 奈良美智(Yoshitomo Nara) 的經典反核作品 一開始,先來聽首好聽的【 棉花糖 katncandix2 - 深黑的河 】 吧! 我一直以來都犯個毛病,就是有時會過於理性,相信「證據會說話」,換句話說就是愛當「認真魔人」,...